對于現在的中國人來說,“乙肝”好像是個遙遠的話題了。1992年起,國內開始推廣普及乙肝疫苗,也就是說,那之后出生的人可能已經對“乙肝病毒”沒有什么概念。但在二十年前,中國仍有過億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乙肝歧視”廣泛存在。
2004年第一天,在《南方周末》那篇題為《這夢想,不休不止》的新年獻詞里,兩個與傳染病有關的事件被提及:一個是2003年的“非典”抗疫,另一個是“乙肝歧視案”。這兩個事件,也構成了電影《不止不休》的時代背景和核心事件。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改編自真實事件,20多年前正是報社記者的大聲疾呼引發全國媒體跟進報道,讓人們開始關注那些因攜帶乙肝病毒而失去工作、學業甚至愛情的普通人。
2000年前后,市場化報紙興起,以民生新聞、揭黑調查新聞、財經新聞為主要賣點,這些報紙需要大量的年輕記者。當時社會把媒體和記者當做正義化身,遇到不平事會去報社投訴,報社門口常年蹲著各種表情痛苦或者憤懣的人,這樣的環境讓很多年輕人萌生當記者的夢想。
那年,報社還用稿費單開稿費,偶爾遺漏,投稿人像韓東一樣拿著豆腐塊大的文章去要錢,編輯也是認的。導演用韓東的視角帶觀眾走進了這個幾乎已經作古的紙媒工作方式:不間斷的新聞線索熱線,晝夜不停的交稿、排版、下印廠流程,編輯和排版老師總是吵架……一周二百多條新聞是老百姓的剛需,記者們還會為“死者是否能夠部分讓渡肖像權”吵架,突發事件報道和民生報道總在搶版面,墻上的“月度好稿”被很多人視作工作目標……
報社環境的無序感、拼搏感和追趕時間的緊迫感仿佛在影射千禧年初的中國:一切都在突飛猛進地發展,所有人都在努力追趕上這趟高速前進的列車。
很多時候,調查記者都是一群唱反調的人,韓東和黃江就是這樣的人。他們關注飛速發展進程中潛在的危機,也關注那些已經或正在被時代甩下的人。黃江更理性,他看重前者,而韓東更年輕、感性,再加上曲折的成長經歷,他更能看到那些發不出聲音的普通人。
山西礦難,在21世紀初的那幾年經常登上報紙頭條,當時管理混亂,礦難發生后煤礦主為了逃避各種處罰、減小損失,會與遇難者家屬“私了”。一次次“私了”以后,煤礦非法開采、管理混亂、安全措施不到位等等現象繼續存在,于是礦難又一次次發生。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