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搜集
影片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劇組特意去全世界的檔案館尋找不同的角度和史料,花費四年時間創作劇本,數易其稿。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召集黨史專家、上海史專家、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資深研究員等專業人士,與主創團隊一同召開多次劇本論證專題會議,聽取意見,結合最新黨史研究成果,反復打磨人物性格,挖掘歷史細節,力求讓這段觀眾耳熟能詳的史實在銀幕上展現新意。[1][1] 導演組還從日本警視廳檔案中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計劃破壞“一大會議”的資料,還找到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過對共產國際代表來到上海警戒的信息等鮮為人知的記載。基于此,影片引入了日本和歐洲視野,在史實基礎上對代表們在一大會議前后化險為夷的過程進行了影視化表達。 [2][2]
劇本創作
該片聚焦于1921年,用了大量生活細節塑造首批中國共產黨人。該片首次以國際化視角來呈現這段熱血歷史,從歐洲開始進入故事,同時貫穿了一條完整的日本線。此外,該電影還將加入諜戰和動作元素。 該片的故事將由三條線索平行推進:歐洲反共勢力對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的監視;日本警方對來滬日本共產黨員的追蹤;國內來自五湖四海、背景迥異的代表匯聚上海參與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風云變幻中,各種勢力交錯激蕩。
演員選擇
劇組制片人和導演選角時,以“形神兼備”為原則,外形和歷史人物相似是最初考量。導演黃建新表示,1921年,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齡是28歲,正處在風華正茂、青春無畏的年紀,而這次選角的標準就是“青春實力派”,有50余位優秀青年演員加盟該片。 [3][3]
拍攝過程
2020年7月1日,該片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舉辦開機儀式。 主創團隊勘景足跡遍布上海、全國乃至海外,在上海實地測繪了30余處相關歷史舊址,并于上海車墩影視影視基地花費了三個月,一比一復刻了當時的一大會址、二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和博文女校等實景,力爭在大銀幕上再現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城市文化風貌。[4][4]影片于11月5日殺青。[5][5]為了還原細節,導演團隊、美術團隊花了近4年時間進行考據,在置景之前,制作團隊又與導演團隊圍繞電影的“年代感”、“氛圍感”多次討論,從一磚一瓦開始,深化布景細節,“從無到有”地營造出電影需要的年代氛圍。
《1921》劇組介紹,這正是上影制作團隊的強項。比如,如何“舊而不臟”地進行“做舊”,這樣的“上影手藝”是上影廠代代相傳的經驗,也是營造出“年代感”“氛圍感”的關鍵一環。與歷史建筑保護不同,劇組的高標準、嚴要求,并非完全“修舊如舊”。華建集團團隊坦言,這是一次“跨界”的新挑戰,如果沒有上影資深的美術團隊,很難建出這類“有年代感的新建筑”。美術、設計、工程、置景,不同團隊之間反復溝通,使出了各種絕招。比如,在“一大會址”的外立面拼磚工程中,上影與華建的聯合團隊從長三角各地招募了近300名工匠,組成攻堅團隊,大顯神通。[6][6]
演員對角色的思考
為了演繹好陳獨秀入獄的第一場戲,陳坤在進組前特意留了一個多禮拜的胡須,一改往日翩翩公子的形象。有一場戲是陳獨秀與李大釗在獄中探討中國未來的前途,演著演著,陳坤情不自禁地眼泛淚光,這段表演超出了黃建新的預期。在拍攝李大釗就義的一場戲前,李晨一夜未眠,第二天眼圈黑紫、面部浮腫,更加貼近人物赴死前的狀態。[7][7]
繼電影《古田軍號》成功塑造毛澤東之后,王仁君再度挑戰偉人的角色。在拍攝《古田軍號》時,王仁君就把幾乎所有毛主席的史料都翻遍了。最早當《1921》劇組給王仁君發去厚厚的書單時,王仁君便表示其中有70%的書自己都已經研讀了好幾遍。但黃建新對王仁君提出了一個新要求,希望他再復讀這些史料時重點細看從1893年到1922年之間毛澤東的故事和思想,不要往后看。導演希望王仁君能夠拋開演繹偉人的思想包袱,真正進入主席二十七八歲時青年人的狀態。
于是,進組前兩個月,王仁君從外在、內在兩個層面入手,除減重塑型、練習韶山口音外,還反復重讀了《毛澤東早期文稿》等大量珍貴史料,花了很多時間揣摩感受青年時代毛澤東的精神世界,力圖“形神兼備”地塑造出一個心懷理想但仍在探索救國之路的熱血青年。
對于此次出演,除了對角色內在精神世界的鉆研揣摩,王仁君在外形、口音上也提前做足了準備。開拍前為了更貼近毛澤東年輕時的形象,王仁君特地減重,最終達到了五官和形體上與青年毛澤東的貼近,經常引得全組人感慨“太像了”。而口音方面,在做到張口就是正宗的湖南鄉音外,王仁君為了片中僅有一句的俄語臺詞,特意去學習、苦練帶有韶山口音的俄語,只為了能讓觀眾從細節處自然地感知到:這就是那個從湖南韶山出來的“小伙子”。[8][8]
他,出生在西安,從小有一個軍人夢,2013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參軍入伍,從部隊退伍、完成學業后,在2018年,開始了“北漂”生涯,2021年,他參演《1921》《海的盡頭是草原》等電影作...
不久前,中戲2018級表演系學生們進行畢業答辯,相關話題沖上熱搜。表演專業看似重在實踐,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教師王楠表示,其實理論同樣重要,二者相輔相成;畢業論文應展現自己對表演的獨特思考,而非空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