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影片
1997年10月13日,普利策獎得主安妮·普羅克斯的短篇小說《斷背山》首次刊載于《紐約客》,隨后則由著名作家拉里·麥克默特里和黛安娜·奧薩納改編為電影劇本。誰也沒有料到,這部曾數次輾轉、包括格斯·范·桑特和約爾·斯梅切等都先后拒絕接手的低成本片子(區區300萬美元還是制片人詹姆斯·沙姆斯花費了很大力氣才找來的)卻在2005—2006年橫掃重要國際影展獎項,拿獎拿到手軟,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符號并衍生出一種可稱為“斷背”的炒作同性戀文化,數月內便對學術、時裝和鄉村音樂等不同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甚至引發了一輪新的西部牛仔服飾風。
《斷背山》上演以來少有批評之聲,影評也完全是一邊倒,或許就勝在“政治正確性”——同性戀在美國的待遇和種族問題如出一轍,是個碰不得的燙手山芋。但盡管有金獅護身、并被認為是2005年度(或許也是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同性戀題材電影,但因敏感的同性戀主題,《斷背山》在院線放映時卻屢遭抵制和挫折:該片僅在全美683家影院上映,票房收入也不過3000萬美元。美國的保守派和宗教團體曾發動6萬人聯名抵制《斷背山》沖刺奧斯卡,而最為保守的猶他州電影院則干脆禁止上映該片。也許布什的回答頗能代表美國主流社會對于這類題材影片的態度:“還沒有看過,但已經聽說了。”日前,風頭正健的《斷背山》失意于奧斯卡最重要的獎項——最佳影片獎,為此,安妮·普羅克斯在日發行量120萬份的英國《衛報》上發表文章指責保守的奧斯卡口味:“不但和現在改變中的大文化潮流以及美國的社會動蕩脫節,而且和他們自己被隔離的城市脫節?!?
李安在獲獎感言中說:“電影的力量改變了我們一貫的思維方式?!倍乱惠喌募磳⑴谥瞥鰻t的同性戀題材影片正躍躍欲試,也許,《斷背山》的成功與其說是同性戀對于主流社會的逐步勝利,不如說是商業至上的保守夢工場好萊塢又開掘出了一處可深挖一番的金礦而已。
關于導演
自《綠巨人》之后便一蹶不振、處于半退休狀態的李安本著療傷的心理接手了《斷背山》,以備受贊譽的東方人的細膩、含蓄和執著將“精當、沉郁、冷靜、沒有任何累贅”的原著稀釋成了一杯溫開水,普羅克斯的小說如同真實的懷俄明州:粗礪嚴酷,沒有任何修飾,有一種倔強的沉重和蒼涼,而李安卻將普羅克斯筆下的殘酷自然環境演繹成了明信片中的美麗風景。
對于將《斷背山》看作是爭取同性戀婚姻權利先鋒的看法,李安本人的態度則十分明確:“這部電影不是為同性戀權利呼喊,也不是對同性戀保守的觀察。我是一個戲劇家,對我來說的底線是愛情故事。”并強調《斷背山》既不是一部同性戀影片,也不是一部西部片,更不是許多影評人所說的“同性戀西部片”,因為“這些貼標簽式的評語恰恰使人忽略了電影本身”。李安看重的恰恰是一種可以大力宣揚并萬無一失的普世價值理念:“愛是可以超越文化差異的,當愛降臨時,異性之愛與同性之愛是毫無差別的。”
關于配樂
阿根廷草根配樂大師古斯塔沃·桑托拉拉的音樂風格融合搖滾、爵士、靈魂、非洲節奏與傳統拉丁樂,為“西班牙語搖滾(Rock en Espanol)”運動的先鋒代表。其《摩托車日記》原聲帶獲英國奧斯卡獎(BAFTA)最佳電影配樂,并在第6屆拉丁葛萊美音樂獎獲年度最佳制作人,創下6屆內有4屆獲獎的紀錄。他與墨西哥新銳導演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合作的《靈魂的重量》于2004年獲得世界電影配樂大獎(World Soundtrack Award)的“年度大發現”獎。
古斯塔沃·桑托拉拉的招牌樂器是吉他,在《斷背山》中,桑托拉拉根據原著小說提供的文字意象完成了大部分創作,以扎實的技術功底和開闊的音樂眼界用最簡約的撥弦即勾勒出懷俄明州廣漠的草原景色,鋪展出樸實雋永的意象。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