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拉蒙的賭注
《教父》根據(jù)馬里奧·普佐于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小說中有些主要情節(jié)沒能出現(xiàn)在影片中,比如唐·維托對早年生活的倒敘,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國、先前的家庭生活、怎樣殺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為黑手黨的教父,這些情節(jié)在《教父2》中有所交代。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并非是執(zhí)導(dǎo)本片的最初人選,在他擔綱導(dǎo)演之前,制片方至少與兩位導(dǎo)演接洽過此事,其中包括意大利導(dǎo)演賽爾喬·萊翁,當時對黑手黨故事不感興趣的萊翁回絕了制片方的邀請,后來,他執(zhí)導(dǎo)了聚焦于猶太裔美國黑幫的《美國往事》。據(jù)時任派拉蒙制作部總裁的羅伯特·埃文斯稱,科波拉起初不愿執(zhí)導(dǎo)本片,因為他惟恐影片有宣揚黑手黨和暴力之嫌,從而有損于他的西西里血統(tǒng)。埃文斯非常希望能找到具有意大利血統(tǒng)的美國導(dǎo)演執(zhí)導(dǎo)《教父》,他研究過有關(guān)黑手黨的電影,發(fā)現(xiàn)非意裔導(dǎo)演的作品全都票房慘淡。當科波拉后來發(fā)現(xiàn)可以讓影片成為對美國資本主義的隱喻時,開始對影片充滿熱情,同意擔綱執(zhí)導(dǎo)。當時科波拉已經(jīng)執(zhí)導(dǎo)了8部電影,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改編自舞臺音樂劇的《彩虹仙子》,科波拉還曾以聯(lián)合編劇的身份憑《巴頓將軍》贏得奧斯卡獎。由于喬治·盧卡斯的《五百年后》嚴重超支,身為該片制作人的科波拉拖欠了華納兄弟公司40萬美元,在盧卡斯的建議下,科波拉決定用執(zhí)導(dǎo)《教父》的片籌償還債務(wù)。
不過在影片拍攝期間,科波拉與派拉蒙發(fā)生了激烈沖突,以致派拉蒙曾考慮將他換掉。派拉蒙之所以對科波拉持懷疑態(tài)度,是因為影片制作出師不利,而科波拉卻認為拍攝首周非常順利。派拉蒙認為科波拉總是進度滯后、頻頻出錯,而且堅持增加不必要開支。科波拉在后來接受采訪時說,派拉蒙甚至已經(jīng)找好了替代人選,一旦他被解雇,另外一名導(dǎo)演將立即接替。
由于深陷經(jīng)濟困境,派拉蒙迫切需要一部“大熱門”來扭轉(zhuǎn)乾坤,科波拉在拍攝期間承受著巨大壓力,派拉蒙希望《教父》能盡可能的吸引觀眾,以致用聘請“暴力教練”威脅科波拉,為了討好制片商,科波拉添加了一些暴力場景。
選角風波
制片方起初并不認同科波拉選定的演員,尤其是扮演唐·維托的馬龍·白蘭度。派拉蒙曾極力反對白蘭度扮演唐·維托,而是希望勞倫斯·奧利弗擔綱,但后者因健康問題而無法出演。派拉蒙的一位主管建議請丹尼·托馬斯扮演唐·維托,因為這個角色相當愛家。后來科波拉得知,派拉蒙總裁曾稱白蘭度永遠不可能出現(xiàn)在《教父》中。經(jīng)過科波拉的一再懇求,制片方終于同意與白蘭度簽約,但前提是片酬必須遠遠低于以往,而且務(wù)必參加試鏡和簽署絕不延誤拍攝進度的協(xié)議。在試鏡中,白蘭度擊敗了競爭對手歐內(nèi)斯特·博格寧,并徹底征服了派拉蒙公司上層,雖然白蘭度后來憑唐·維托的角色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但他因好萊塢把印第安人塑造成野蠻殘暴的形象而拒絕領(lǐng)獎。
派拉蒙本想請羅伯特·雷德福或瑞安·奧尼爾扮演邁克爾,而科波拉則希望啟用看上去像意大利人的陌生面孔。科波拉看中了初出茅廬的阿爾·帕西諾,帕西諾在當時尚未成名,只出演過兩部小電影,可派拉蒙認為身高只有1米70的帕西諾不適合扮演邁克爾。雖然杰克·尼科爾森、達斯汀·霍夫曼、沃倫·比蒂、馬丁·辛和詹姆斯·凱恩都參加了試鏡,但科波拉仍堅持為帕西諾爭取角色,并以退出拍攝相威脅,萬般無奈的派拉蒙最終只得妥協(xié)。
除去片中的新老教父外,其他角色也同樣炙手可熱、競爭激烈。布魯斯·鄧恩、保羅·紐曼和史蒂夫·麥奎因都曾是扮演湯姆·哈根的最初人選。西爾維斯特·史泰龍曾希望扮演卡洛·里奇和鮑利·蓋托。安東尼·博金斯和米亞·法羅也分別參加了桑尼和凱伊角色的試鏡。制片方還曾考慮讓小說原著作者馬里奧·普佐客串片中角色。當時還名不見經(jīng)傳的羅伯特·德尼羅參加了邁克爾、桑尼、卡洛和鮑利四個角色的試鏡,并得到了鮑利的角色,可科波拉選擇用他完成“交易”,因為在派拉蒙無法確定是否該讓阿爾·帕西諾扮演邁克爾時,帕西諾已經(jīng)簽約出演《我的子彈會拐彎》,科波拉為了得到帕西諾,就必須用德尼羅交換。后來德尼羅出演了《教父2》,并贏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部黑手黨史詩片也是科波拉的家族電影,科波拉的父親卡邁恩·科波拉是一位著名作曲家和樂隊指揮,他不但為影片創(chuàng)作了部分配樂,而且還在片中扮演了一名鋼琴師,卡邁恩的妻子也在片中任臨時演員。片中康妮由科波拉的妹妹塔莉婭·夏爾扮演,康妮和卡洛的幼子正是科波拉剛出生不久的女兒、科波拉的兩個兒子也在片中扮演了湯姆·哈根的兒子。
阿爾·帕西諾、詹姆斯·凱恩和黛安·基頓出演本片的片酬是35000美元,羅伯特·杜瓦爾是36000美元,馬龍·白蘭度除了5萬片酬外,還有5%的影片利潤分紅(價值150萬美元)和每周1000美元的花銷費用(戲份為期6周)。后來為了償還風流債,白蘭度將分紅權(quán)賣回給派拉蒙,雙方的成交價是30萬美元。
締造經(jīng)典
《教父》于1971年3月29日開拍,大多外景在紐約拍攝完成。為拍攝邁克爾和凱伊在圣誕節(jié)的購物場景,劇組特地將當時已經(jīng)關(guān)閉的Best & Company旗艦店裝扮一新。片中沃爾茲住所的外景取自洛杉磯,由于羅伯特·杜瓦爾和約翰·馬利無法到場,所以劇組只好物色臨時演員作兩人的替身。
床上的馬頭場景堪稱片中最驚人的一幕,動物權(quán)利組織曾因此提出抗議,科波拉稱馬頭是從一家狗糧公司購得,他們不會出于拍攝需要而殘害動物。片中莫·格林被殺鏡頭的拍攝靈感源于黑幫老大巴格西·西格爾(Bugsy Siegel)的遇害經(jīng)歷,為打造出子彈射穿眼球的效果,劇組在演員的鏡架上隱藏了兩只管子,分別裝有血液和BB彈及壓縮空氣,當槍響后,BB彈在壓縮氣體的作用下從內(nèi)部擊碎鏡片,血液也隨之涌出。麥克勞斯基額頭中彈的效果也同樣出自一系列機關(guān),劇組為演員制作了一個假前額,并在額頭中央留出缺口,向缺口注滿假血,然后再用一塊“肌肉”堵住缺口。在拍攝時,“肌肉”被魚線猛然拽出,額頭血洞隨即顯現(xiàn)。
《教父》的上映取得了空前成功,一舉成為當時的影史票房之最,它的首周票房就超過了524萬美元,首輪上映的票房高達8150萬,恰好是其拍攝和宣傳投入的14倍,重新上映后,影片北美票房總額達到1億3400萬,截止到1997年5月,影片全球票房累計超過了2億4500萬。
《教父》是一部眾口稱贊的超級經(jīng)典,它在權(quán)威電影網(wǎng)站上的好評率高達百分之百,《娛樂周刊》將其評為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屈居《公民凱恩》之后。除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主角獎之外,本片還摘得五項金球獎和一項格萊美獎。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將本片列入國家電影目錄。唐·維托道出的“我會給他一個強有力的條件”在美國電影學(xué)會評選的“電影百年百佳臺詞”排行榜上位居次席。盡管在《教父》問世之前,好萊塢已經(jīng)拍攝了很多黑幫片,但很少有人能像科波拉一樣對黑道家族全情投入并且深入描寫黑幫人物的復(fù)雜心理。《教父》不但在評論、藝術(shù)和票房上取得了全勝,而且還為后人樹立了典范,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和熱門電視劇《黑道家族》都深受本片影響。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