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來源
《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王朔的中篇小說《動物兇猛》。原著大概6萬字,篇幅與內容本身很符合一部電影的體量。姜文沒有動小說的整體架構,沿用了書中大部分情節。但影像與文字,表達方式截然不同。姜文用更適合電影的方法,“經濟而又精準”地表述了大量文字才能傳達的內容。[1][1]
音樂使用
《陽光燦爛的日子》沒有原創音樂,整部電影中的音樂,是以意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中的旋律和文革、蘇聯、朝鮮歌曲構成,成為本片的一大特色。影片里還出現了 《想念毛主席》、《友誼的花開萬里香》、《賣花姑娘》 插曲、《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頌歌獻給毛主席》等一系列極富時代特征的歌曲。[2][2]
演員選擇
該片選角的第一要點不是演員的相貌長相,而是導演要在演員身上找到“感覺”,要覺得他、她(演員)就是“他、她”(角色)。第一個選定的演員不是夏雨,是演夏雨小時候的小演員,他叫韓冬,十歲左右。他讓人有了無限的想像力,而且像是吸了氧一樣,覺得整個攝制組的血液開始流動。
飾演米蘭的演員換了幾次,在確定人選后,導演姜文心里仍然猶豫。突然有一天寧靜來了,她從前來過一次,姜文覺得她太甜蜜,個子又不夠高,不適合飾演米蘭。后來,有一天姜文在飯廳里吃飯,由于他是近視,沒太看清,就感覺有個女孩子挺好的,過去一看,是寧靜。這樣,飾演米蘭的演員又換成了寧靜,雖然當時已經開拍。[3][3]
資金困境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拍攝后期遇到的資金問題非常大:“前投資方撤資、新投資方觀望”。姜文不僅要繼續指揮劇組,而且還要四處討錢拉投資。就在拉投資的過程中,原著小說作者王朔向姜文推薦了一個法國制片人Jean-Louis Piel,他在看完片后除了寫下著名的“33條”意見書,還非常樂意解決姜文所面臨的后期制作問題,這位和奧斯卡得主米哈爾科夫等人都有過合作的制片人答應替姜文去歐洲托關系找人,只要先給盤帶子裝上正片就好。然而,劇組當時窮的連轉帶子的錢都沒有,姜文沒辦法,只好用家庭攝像機愣是對著剪輯機的畫面拍了十多分鐘,然后把這么一個“槍版”視頻交給了Piel,“是,當時我根本沒抱希望。”姜文回憶道。但很快,這位頗有神通的Piel聯系上了金棕櫚得主、德國名導施隆多夫,后者居然幫姜文安排到自己老家-柏林貝克斯伯格制片廠做混錄。[4][4]
光效設計
姜文導演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采用了大量的自然光效,既滿足了畫面原汁原味的藝術性,又貼合了影片的光影基調:陽光燦爛。在外景照明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畫面的真實性,導演在外景自然光的基礎上,又給主角的面部加重了一個面光,與背景的光斑相映,不突兀卻能突出主角的神態,聚焦觀眾視線,更好地將人物內心通過面部表情傳遞出來,強調了重點。影片中,太陽光線把北京胡同分裂成陰陽兩塊,這里的自然光運用得十分巧妙,在保持真實場景的條件下,賦予了畫面更多的內涵,少年們燥熱難耐的心情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交融,少年們的炙熱活力難以與之調和,而形成矛盾。內景拍攝時,在現有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借助人工輔助打光。《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出現的第一次人工模擬光源是在舞蹈室里,通過輔助打光模擬太陽光線照進室內,在屋內形成了夢幻的丁達爾效應,場景唯美動人,展現女性之美。[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