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國家一級演員、新中國“二十二大影星”之一,著名電影導演,國家有突出貢獻藝術家,全國政協第八、第九屆委員會委員于洋同志,于2025年3月1日晚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從戰火紛飛中的偵查員到銀幕上的“特工英雄”,從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的鋼鐵工人到《英雄虎膽》中智勇雙全的偵察科長,于洋用一生踐行“人民演員”的使命,將藝術與信仰熔鑄成一座跨越時代的豐碑。
1930年,于洋(原名于延江)出生于山東黃縣貧苦農民家庭。6歲時父親去世,家鄉遭遇水災,隨母親逃難至長春,曾流落街頭,12歲起打零工補貼家用。為了謀生在“滿映”出品的一部兒童片中出演角色,是他平生第一次接觸電影。
十五歲時,在哥哥的引導下,于洋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做過公安戰線偵查員,參加過土改、四平保衛戰、長春殲滅戰和渡江戰役,這些革命戰斗生涯不但磨礪了他的意志,也為他日后的表演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
兩年之后,于洋進入新中國第一座電影制片廠——東北電影制片廠,參演了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留下他打老蔣吧》,正式開始他的電影表演生涯。
1948年,于洋被選中參演新中國第一部故事長片《橋》。
為了演好片中的青年煉鋼工人吳一竹,他住進哈爾濱鐵路車輛廠體驗生活,與工人們同吃同睡,用血肉之軀詮釋工人群體的覺醒。這部劃時代作品,標志著在中國電影史上,工人階級首次以主人公的姿態出現在大銀幕上。
從此,他便與新中國的電影事業緊緊相連,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主演或參演了五十多部影視劇,還執導了多部電影,為中國電影奉獻了無數經典之作。
如果說《橋》是于洋藝術生涯的起點,那么1958年嚴寄洲執導的電影《英雄虎膽》則讓他成為一代人心中的“銀幕英雄”。他在影片中一人飾演兩個角色:一個是解放軍的偵察科長曾泰,另一個是假扮匪軍的副司令。這部被譽為“國產諜戰片教科書”的作品,講述了于洋飾演的偵察科長曾泰潛入十萬大山匪巢,與匪首李漢光夫婦斗智斗勇的故事。
于洋生前說,《英雄虎膽》是自己從藝生涯中最投入的一次表演,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每天都在心情激動中度過。”
片中一場審訊戲,他飾演的曾泰需面對被俘戰友耿浩(張勇手 飾)。導演嚴寄洲回憶,于洋在拍攝時“手抖得點不著煙”,這種真實反應源于他在戰場上的生死體驗。
而那段與王曉棠共舞的倫巴,更成為時代的符號:兩位演員現學現跳,成就了中國銀幕上的突破,甚至引發模仿熱潮。
他飾演的匪軍副司令更是惟妙惟肖。在于洋看來,自己當時演這個角色時,腦子里有一個想法,“只有我越像他,才能取得敵人的信任,才能完成我的任務。”而在飾演曾泰時,于洋要求自己跟角色融為一體,“到我真正表演的時候,我認為自己就是曾泰,如果沒有這種信念,我就演不好這個角色。”
作為斯坦尼表演體系踐行者,于洋始終信奉“藝術源于生命體驗”。拍《水上春秋》時,每日游泳千米;拍《火紅的年代》時曾鉆進千度鋼爐旁加磚,他說:“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哪里假,他們一眼看穿。”
轉型導演后,他在《戴手銬的旅客》中飾演一個因走資派身份被當成嫌疑犯關起來,但最終沖破鐵籠主動去追索真兇的老公安偵察員劉杰。拍攝時于洋拒用替身,帶傷完成18小時高強度拍攝。一首由王立平作詞作曲的主題曲《駝鈴》,將影片最后戴著手銬的劉杰雙手舉起告別的畫面定格在了中國電影史的豐碑上。
表演藝術家于洋用一生踐行著“人民演員”的使命和責任,如中影集團在訃文中所述,“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如同加蓋著時代郵戳的情書,一遍遍地訴說著對黨、對祖國、對人民深厚的愛與眷戀。”
3月11日12:05,電影頻道將播出《英雄虎膽》,一同感受表演藝術家于洋的藝術精神!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