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靈感來源
在《南京照相館》里,照片作為核心敘事載體,其意義早已超越物理層面,成為歷史真相的見證者。談及為何將故事設定在照相館這一特定空間,編劇張珂坦言,創作靈感源于海量史料的積累與碰撞。他介紹道:“我與申奧導演、編劇許淥洋及制片人組成四人創作小組,通過微信群每日共享資料,累計閱讀近千萬字文獻、上萬張歷史圖片,觀看了中、英、日文等多語種紀錄片,還研讀了大量專業書籍與親歷者口述史。”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一本收錄侵華日軍暴行照片的畫冊成為關鍵啟發——畫冊里的每一張照片都蓋著“不許可”的印章。這些被刻意掩蓋的罪證影像,讓創作團隊決心圍繞“罪證影像”構建故事,而照相館作為能留存影像的空間,自然成了承載歷史記憶的最佳載體。[1][1]
還原歷史
在拍攝前,主創團隊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城墻博物館等地調研,查閱歷史照片、書籍文獻和紀錄片等大量資料,并著重參考了華東照相館、秦淮照相館等原型故事。申奧表示:“我們盡可能做到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呈現當時當地真實發生的事件,讓故事更具力度和厚度。”[2][2]
關于“大好河山”
“大好河山,寸土不讓”是影片中的經典片段,對于這一片段的創作靈感,導演申奧曾這樣介紹:他在拍攝上一部有境外取景的電影后,返程搭乘航班時,注意到一位同行的朋友始終凝視著窗外。出于好奇,他上前詢問,朋友回答說:“我在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當時,申奧順著朋友的目光俯瞰舷窗外的景致,內心深受觸動,也由衷感嘆,祖國的風景正是那份深深扎根在每個人心中的 “大好河山”。[3][3]
創作意義
導演申奧表示,每一場戰爭背后其實都存在著另一場文化戰與輿論戰,這場戰爭從未停歇,它既可能是和平時代的戰爭,也可能是戰爭時代背后那場不見刀光劍影的較量。無論處于哪個時代,他都希望觀眾能從《南京照相館》中獲得啟示,了解歷史真相。申奧導演還提到,許多經歷過這段歷史的老一輩正不斷離世,他們這一代人或許將失去口口相傳的歷史講述。因此,他希望照片和電影能夠承擔起傳播真相與歷史的功能,同時增強人們的危機意識和民族凝聚力。[4][4]
人物設定
影片以群像敘事的手法,將鏡頭投向南京城的一群普通人,記錄他們在侵略者鐵蹄下由求生本能走向自覺抗爭的完整覺醒。這群角色來自五湖四海:既有高葉、王驍等江蘇籍演員,也有來自其他省份的表演者加盟,他們用不同的方言口音還原出當年南京“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城市氣質。正如導演申奧所言,他們同樣來自各行各業:劉昊然飾演的郵差蘇柳昌,宛若今日穿梭街巷的快遞小哥;林毓秀則是一位渴望更大舞臺的演員。申奧相信,這樣的人物設定能讓觀眾迅速產生代入感。[5][5]
演員理解
正如劉昊然在采訪中所說,人在極端環境下首先想到的是活命;然而當目睹民族與祖國遭受浩劫,血脈中的某種信念便被喚醒——比生存更重要的,是把記錄真相的膠片送出去。他認為,這是中國人骨血里最深沉的東西。《南京照相館》里的這群小人物,正是以這樣樸素的方式,在歷史的至暗時刻守護著真相與尊嚴。[2][2]
上周共上映14部新片,大盤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周里,全國院線放映總場次達293.6萬場,周票房達13.5億元,觀影人次約3727萬人次,2025年總票房含預售達到373.24億元。截至2025年8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