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若谷
“終章定春不負花好月圓,新篇啟他日歸敬請期待。”隨著春佩蘭(李嘉琦 飾演)和路不平(任豪 飾演)在大家的祝福中幸福成婚,古裝合家歡家庭喜劇《蘭閨喜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劇集收官后,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發表了觀后感,或是感慨于劇情的搞笑,如“真的是下飯神器,好笑程度百分之一萬”;或是感動于劇中的氛圍,如“看《蘭閨喜事》,樂呵下飯的同時也能看到每個人的風骨,感受到世間最難得的平凡幸福”、“熱熱鬧鬧的市井氣,每一幀都動人”;或是不舍劇集的收官,直言“春家日常我能看一百集”、“二刷走起來”……
之于觀眾而言,《蘭閨喜事》不僅是下飯的電子榨菜,更是秋日的電子紅薯、冬日的電子暖陽。隨著劇情口碑的高開高走,《蘭閨喜事》在出圈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觀眾對于騰訊視頻“板凳單元”系列劇集的認知。
前有豆瓣評分8.2分的《鵲刀門傳奇》,后有《蘭閨喜事》站內熱度破26000進入愛看俱樂部,“板凳單元”上線一個多月以來,連出兩部口碑與熱度齊飛的劇集,這樣的成績幾乎可以用“一鳴驚人”來形容。
一方面,劇集在第三方榜單上屢居高位。在熱劇云集的暑期檔,《鵲刀門傳奇》 以小而美的姿態沖出重圍,在云合數據電視劇霸屏榜&電視劇話題度榜、燈塔網劇正片播放市占榜、貓眼喜劇劇集熱度總榜&網絡熱度榜等多次登頂;同樣的,《蘭閨喜事》亦在貓眼喜劇劇集熱度總榜、喜劇網絡劇熱度榜多次獲得周冠,并在燈塔網劇正片播放市占榜、德塔文古裝劇景氣指數等榜單上多次登上TOP1。
另一方面,劇集在社交平臺亦有不錯的討論熱度。作為2023暑期第一高分喜劇,《鵲刀門傳奇》斬獲全網熱搜400+,微博熱搜熱榜103個,如#趙本山的新劇很諷刺#、#鵲刀門傳奇 緬北#等,還有歌曲《愛海兒》也隨之出圈,而剛剛收官的《蘭閨喜事》劇集同名主話題在微博有319萬+討論量、6.8億+閱讀量,在抖音有27億+的播放量,#蘭閨喜事是懂吐槽的、#蘭閨喜事演我上班精神狀態#、#錘娜麗莎說李嘉琦東施效顰#等話題亦十分出圈。
對于用戶而言,《鵲刀門傳奇》《蘭閨喜事》在故事類型上各有千秋,但在搞笑體驗上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前者是東北喜劇遇上武俠江湖,劇情緊湊,打戲精彩,笑點密集,獲得了“曾經滄海難為水,武俠盡頭在東北”的美稱,后者是春家人在三餐四季中尋找幸福與快樂,帶來了層出不窮、反轉不斷的笑點,被稱為“下飯搞笑劇的天花板”,而劇中人物的精神狀態更是讓不少觀眾表示羨慕。
不難發現,《鵲刀門傳奇》《蘭閨喜事》所帶來的不止是下飯與陪伴,還輸出了快樂與治愈的情緒價值。可見,它們不僅刷新了喜劇劇集的打開方式,給觀眾帶來了新的觀劇體驗,進而推動劇集熱度與口碑持續走高,而這一系列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板凳單元”的種種創新,亦折射出喜劇劇集這一垂類單元化運營頗有前景。
早有《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等珠玉在前,這對如今喜劇劇集的創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延續了過往喜劇創作的精髓,緊貼當代年輕用戶的內容喜好,“板凳單元”在喜劇作品的創作上持續創新,從《鵲刀門傳奇》與《蘭閨喜事》的同與不同之間亦可找到相關的方法論。
在內容創新層面,目前“板凳單元”播出的兩部劇集將古代故事與現實元素進行相互交織碰撞,以借古喻今的視角打造年輕態的新喜劇。
先看《鵲刀門傳奇》,不止有東北喜劇的搞笑底蘊,更是以幽默的方式進行高級諷刺,在架空的武俠江湖里對一些社會現象進行深刻反思,為審視當下社會的典型問題提供了新途徑與新視角,這樣的創作方式在用戶群體間引發了熱議,為劇集本身現實價值的升華提供了新注腳。
再看《蘭閨喜事》,雖以古代家宅故事為主線,但在故事的推進上與現實深度接軌,如春夫人為“大齡女兒”相親的場景、春錦榮與董小小的“塑料姐妹情”、春佩蘭為省錢采蘑菇后中毒等,這些場景與話題均能與當下的社會熱點相對應,并以更趣味的方式展現出來。
更可貴的是,春夫人的育女觀念具有先鋒意識,如三女兒誤燒房子一事的處理、四女兒與皇子婚事的思考等,使得#蘭閨喜事春夫人母愛發言好感人#這一話題亦引發熱議,而這最終帶給觀眾的,不止有發自內心的歡笑,更有觸及心靈深處的共鳴,為古裝喜劇的年輕態創新提供了新的內容方向。
在選角層面,“板凳單元”系列劇集不僅“喜劇人”含量高,還充分挖掘演員們的喜劇潛能,鼓勵演員們帶來多元化的喜劇表達。
或是發揮東北喜劇人的優勢,《鵲刀門傳奇》集結了趙本山、宋小寶、宋曉峰、文松等諸多東北喜劇演員,在大眾熟悉的口音中帶來了極具東北特色的武俠情景喜劇;或是帶來跨界的喜劇碰撞,《蘭閨喜事》不僅有因《知否》大娘子搞笑出圈的劉琳、有豐富喜劇經驗的李嘉琦、開心麻花演員韓云云等一眾實力派演員撐場,還有錘娜麗莎、范湉湉、向夏等大眾熟知的“喜劇人”助陣,碰撞出了喜劇效果拉滿的內容火花。
在排播層面,顛覆了傳統的排播方式與劇集時長,主打單集時長30分鐘左右的迷你劇集,并著力深耕午間時段,為廣大用戶量身打造午間專屬的“電子榨菜”。為此,騰訊視頻打造“午間板凳劇”的概念,創新推出了午間喜劇專供時段,主打連貫的喜劇劇集排播帶形式,這不僅符合用戶午間休息娛樂的生活習慣,還規避了等更新的追劇之苦,帶來連貫追劇的歡樂體驗。
從《鵲刀門傳奇》到《蘭閨喜事》,“板凳單元”持續推出精品內容,在內容、選角、排播等方面所沉淀的方法論具有承前啟后的時代意義。
早在30多年前,中國本土喜劇劇集便開始萌芽。先是1991年上映的《編輯部的故事》以輕喜劇元素為特色,為當時以嚴肅文學占主導的影視劇市場帶來了新的內容風向,隨后1993年開機的《我愛我家》更是引入了美式情景喜劇的布置,以出道即登頂的成績創下年度第一的收視紀錄,隨即進入中國喜劇影視創作的黃金時代。
立足行業風口之上,一系列情景喜劇陸續面世。與此同時,喜劇的創作熱潮一度涌進了地方臺,方言化、本土化的情景喜劇隨之興起。不過,在短暫繁榮之后,喜劇劇集市場因種種原因呈現出后勁不足、難以為繼之態,甚至在2010年之后一度淡出了影視市場。回歸當下,喜劇劇集作品的出新近乎停滯,廣大喜劇愛好者們大都只能在《家有兒女》《武林外傳》《愛情公寓》等家喻戶曉的作品中反復重溫、二創、玩梗。
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對于騰訊視頻而言,創新推出“板凳單元”的背后,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所謂機遇,縱觀近年的劇集市場,除了偶有夾雜了喜劇元素的作品出現,高濃度、高純度的喜劇類劇集幾乎絕跡,面對這樣的市場空白,無疑是為“板凳單元”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所謂挑戰,喜劇類劇集在本土市場“消亡”已久,行業自身所累積的沉疴痼疾亟待鏟除。如今回頭來看,喜劇劇集發展的瓶頸不僅僅在于資本、人才、創作等方面的局限性,更在于喜劇產業鏈尚未規范化形成,“散兵作戰”、“小作坊創作”等傳統的創作方式難以緊隨時代長效發展。
基于此,“板凳單元”選擇揚長避短,在喜劇劇集的運營與創作上亦有獨到的主張。
首先,跳脫出昔日喜劇IP獨自美麗的運營思路,以單元化的形式集中運營喜劇IP,為喜劇劇集的長期輸出提供了一方沃土,并在強強聯合間釋放集群效應,以此壯大“板凳單元”的品牌聲量。某種程度而言,“板凳單元”作為優質喜劇的聚集地,不僅以整體化的品牌運營思路破解喜劇劇集生命周期短等難點,還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喜劇劇集的準入門檻,能夠為后續的喜劇IP提供更精準的內容定位與品質背書,強化其在喜劇行業乃至整個影視市場的競爭力。
其次,敢于突破創作瓶頸,在場景、劇情等方面推陳出新。以《蘭閨喜事》為例,場景方面,絕大多數故事場景都是在春家,但其間亦有凌王府、世子府、春江樓、江臨商業街等不同的場景,在場景設置與切換上幾乎與常規影視劇無異,刷新了大眾對喜劇劇集場景單一的刻板印象;劇情方面,春家四個女兒各有CP,分別與世子、少俠、才子和皇子等不同身份的人產生了情感糾葛,故而在內容元素上也更為豐富,整體故事畫風更是跳脫出了傳統喜劇的內容桎梏,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內容觀感。
隨著《鵲刀門傳奇》《蘭閨喜事》的熱播,所帶來的開門紅效應是多元且長遠的。
一方面,兩部劇集創新與出圈的背后,不僅是騰訊視頻自身在劇集題材上的拓展與嘗試,更是對其所主張的“擁抱多元、尊重藝術和追求精品”這一理念的具象實踐,推動著“板凳單元”這一內容品牌的成功落地,所沉淀的創新方法論亦能夠反哺后續內容的創作。
另一方面,在過去三十多年里,中國本土的喜劇劇集從萌芽到爆發、從登頂到衰落,歷經沉浮。如今,“板凳單元”正以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與專業精神,推動著喜劇劇集行業的煥新出發,引領中國本土喜劇進入新的拐點,并有望再上新臺階。
*原創文章,轉載需注明出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