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央視一套、八套熱播的電視劇《繁花》中,“90后”老戲骨游本昌老師驚喜出演“爺叔”,被觀眾譽為全劇“定海神針”。1933年出生的游本昌,現已91歲高齡,仍以充沛的激情和持久的專注投入到表演中,舉手投足與眼神交匯之間,貢獻了無數個回味動人的瞬間。
2月5日,“云頂觀察員”在央視網財經紀實訪談節目《云頂對話》中,特邀“爺叔”游本昌,借由《繁花》臺前幕后的故事,勾連起游老從藝八十多年來風雨兼程的演藝生涯。
不要當明星,要當藝術家
“不要當明星,要當藝術方面的專門家。”本期《云頂對話》一開頭,游本昌言簡意賅的一句話,頗有振聾發聵的意味。這不僅僅是對于明星與藝術家二者的概念辨析,實際上更是游本昌最有力的自我介紹,同時也暗含著他八十多年來深耕演藝事業的不變初心。
什么是演員?誰可以被稱作是演員?為什么要做演員?通過深入地對話交流,游本昌對于上述看似基本、實則值得深思的問題,給出了恰中肯綮的解答。對于演員的定義,他將“演”和“員”分開,從詞源追溯身為演員所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什么明星啊,員是你的基本的職務,演是你的專業性。”因此,游本昌從不以所謂明星的稱謂自居,而將演員看作是一個正確的稱呼。
對于電視劇《繁花》中出圈的這句臺詞:“不響最大。”游本昌是這樣看待的:“不響,不等于沒有內容。恰恰相反,是豐富的內容。于無聲中聽驚雷。”從1984年登上春晚表演啞劇小品《淋浴》,到1985年因神話電視劇《濟公》而為廣大觀眾所知,再到2023年《繁花》中的“爺叔”重獲全民性的高熱度,游本昌之所以能呈現給觀眾數十年來依舊難忘的經典形象,正是因為他始終能夠以演員的素養嚴格要求自己,并始終懷抱一顆藝術家的初心,將每一次的表演升華至藝術的高度。
如何看待運氣?“恰逢其時。”
談表演而不止于表演,談藝術而不止于藝術。游本昌在《云頂對話》中,經常會將一些看似較為“落地”的問題,提升至一個更高的維度進行解答,這一方面源于其自身豐富的知識儲備與人生經歷,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他看待問題的思辨性視角與一顆平常心。
“您怎么看待運氣二字?”“運氣是有的,因為每個人有他的根基。楊樹、柳樹、松樹、柏樹都是不同的……早了還是晚了?恰逢其時。”52歲出演《濟公》,91歲演繹《繁花》,旁人或許將其歸結為簡單的機遇二字,而游本昌對于這一切都能夠以平常心來看待。所謂“恰逢其時”,就是說一切在它該發生的時候,自然會發生。當然,守株待兔等待機遇是不可取的。要想能夠抓住機會,就需要以實踐來打好基礎、做好準備。“你的標準、立場、態度和一切的修養水平,都體現在實踐中,你得每天實踐。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另外一個問題,如何度過人生中的那些“不響”時刻?這實際上是許多觀眾都深有共鳴的一個話題:事物的發展總是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態勢,難免會有一些晦暗時刻,從表演到人生都是如此。“要愛心中的藝術,不要愛藝術中的自己。自己是一個小我,是一滴水,要把自己的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永不干涸了。”游本昌給出的解答,總結為二字,是“無我”。若將自己看得太重,就勢必因為一時間得失而痛苦。游本昌全心全意將自我投入于表演藝術,以熱愛打磨角色,以韌勁等待機遇,“把小角色當大角色來演,龍套當作主角來下功夫”。
面對時代的洪流與變遷,游老超越年歲的界限,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學習進步。“經歷過的是直接的生活經驗,當然還需要有大量的間接生活經驗。吸收,要像海綿一樣吸收,要打開腦子,打開自己。”游本昌還多年創辦免費的表演培訓班,教素人表演,培養青年演員。多年來,他為栽培下一代演員付出心血和精力,不僅為了教授演技的經驗,更是為傳承他精益求精的演藝態度。正因如此,方可“于無聲中聽驚雷,于寂靜后開繁花”。本期游本昌《云頂對話》,既給予暫時困頓者以心靈的撫慰,也讓前行者感受到提振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