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紅樓夢》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與它相關的影視作品也是相當豐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紅樓夢》的理解亦是千人千面,因此點映期間,影片的種種改編細節都不可避免得成為了關注焦點。
有看完影片的觀眾表示#選角不貼切# #演員演技差# #劇情魔改#等等,面對影片引起的爭議,胡玫導演回應道“你覺得喜歡你就看,你覺得不喜歡你就批評”,更表示從未畏懼過改編所帶來的爭議,反而很樂意看到觀眾有不同觀點的討論。
《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以“寶玉出家,當真赤條條無牽掛”為開始,講述了林黛玉回府奔喪后,王熙鳳貪沒林如海家產蓋建大觀園,后又出賣了寶黛兩小無猜的愛情,致使寶玉迎娶寶釵,黛玉淚盡而亡,最終情散人悲、歸于宿命的紅樓悲劇。
影片大膽采用新人演員,以“寶黛釵”愛情悲劇為主線,選擇“陰謀與愛情”視角重塑經典。“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本期《今日影評》特別邀請到導演胡玫做客節目,回應觀眾評論,還原她心中的《紅樓夢》。
“借著原著搞了一部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金玉良緣”的副標題意在反諷,陰謀線和愛情線并行敘述,結構規整,劇作的張力也是有的。”
胡玫:《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它作為一個電影的體量,不可能把全書完整地呈現出來,但在洋洋灑灑的120回當中,最主要的悲劇是“寶黛釵”的愛情故事。
所以“寶黛釵”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陰謀與愛情的戲劇糾葛線,從劇作的層面,就更加增加觀眾的可看性。因此影片把“賈坑林財”這一個在《紅樓夢》原著當中并沒有明寫的陰謀作為了副線,用《紅樓夢之金玉良緣》的名字反諷了“金玉良緣”帶給這三個年輕人的悲劇命運。
“或許之前老版本的《紅樓夢》扎根太深,很多主要人物的演技覺得還是缺了點魂。”
胡玫: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老“紅迷”的評論,作為兩個小時的電影,又是一群12歲到14歲的孩子,要說缺了一點魂,也不無道理。
但是這個評論也提出了一個我心中的不解之謎,《紅樓夢》原著中有很多的“假作真時真亦假”,所以我也懷疑他說的這個年齡是不是也是假的。曹雪芹先生用他三四十歲的人生經驗,附著在十二三歲的孩子身上,因此它所呈現的那些情感思考判斷情緒,有這種中年人的感覺。
但《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在創作之初就確定了這個片子是一個青春版的《紅樓夢》,是拍給現代的青年觀眾看的,所以當時參加培訓的演員都是選的平均年齡14歲半的孩子,創作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在問自己也許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是最后的影片的結果還是要留給廣大的觀眾來評斷。
“雖然時長接近兩個小時的電影,但講的內容不少,“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元妃省親”、“黛玉葬花”、“寶玉丟玉”等等,事件太多導致整部電影節奏太快,看過書的看不懂,沒看過書的更看不懂。”
胡玫:我覺得這是他的個人的感受,保留自己對《紅樓夢》的鐘愛,我覺得是對的。
如果沒有元妃省親,何以把這個“寶黛釵”的愛情悲劇坐實,我們認為它象征著權力,是對于追求木石前盟愛情的寶玉和黛玉的一種扼殺,最后在片尾的時候寶玉把玉丟掉了,就是要打破這個宿命,這個玉象征著他的宿命,也象征著他的命運,表現了他的反抗精神和叛逆。
這些情節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就是黛玉葬花,這一情節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個電影電視劇版本的《紅樓夢》都繞不過它,因為這里也浸潤著曹雪芹先生對人生的無奈,在《葬花吟》中都浪漫地表現出來了,這也為我打開了創作的心扉。
《紅樓夢之金玉良緣》劇本籌備創作長達十年,制作完成后也一直因為種種原因,遲遲未能上映。歷經眾多坎坷以后,該部影片最終將于8月16日在影院與觀眾見面。
胡玫導演表示,拍攝這部電影保持了對原著的敬意,希望通過現代化的電影語言,打造一部更青春的《紅樓夢》,讓更多的青少年可以走進電影院,在觀影中愛上“紅樓文化”,在觀影后再讀《紅樓夢》。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