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_sosovideos.com

電影網>新聞>電影資訊

國慶檔影片《只此青綠》:從舞蹈名作到銀幕佳片

時間:2024.10.2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葉航


原標題:《只此青綠》:從舞蹈名作到銀幕佳片


2017年,故宮博物院展出宋代天才少年王希孟的畫作《千里江山圖》。2021年,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國家大劇院首演。2022年,該舞劇選段登上央視春晚舞臺。今年國慶檔,電影《只此青綠》熱映,受到不少觀眾歡迎。這部影片以宋代少年畫師希孟繪制山水畫卷《千里江山圖》為靈感來源和故事內核,記敘當代文物研究員深稽博考這一傳世畫作時,穿越時空,走入希孟的精神世界,目睹其嘔心瀝血投入創作的傳奇歷程。從宋代畫作到舞蹈詩劇,再至今日的院線電影,這個IP繪出了一條跨越不同藝術門類的嬗變曲線,昭示出《千里江山圖》這一文化母本旺盛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顯現創作者不斷探索跨媒介創作的藝術魄力。


如何在“跳好舞”的同時“講好故事”,融合不同媒介的敘事風格和形態進而生成一種富有創新性的美學風格,無疑是創作者面臨的核心問題。《千里江山圖》作為傳世名畫,代表了青綠山水畫的一座藝術高峰。《只此青綠》于畫作中選取“青綠山水”這一中國古典美學意象作為跨媒介創作的視覺線索,將青綠山水進行“擬人化”處理,使每一位舞者都成為青綠山水的形象化身。影片體現舞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獨舞表現隱微情緒、雙人舞展陳情感互動、群舞渲染整體情勢,以寫意、留白的余韻賦予觀眾豐饒的想象空間。


電影與舞劇有著不一樣的媒介特質。影片在改編創作過程中憑借電影化的表現手法實現時空的自由轉換、鏡頭的靈活切換與視點的多元呈現。如畫作從草稿到成品的疊印轉換、抽象虛景與具象實景的無縫切換,借助影像技術讓暈染水墨幻化為舞者的青綠裙袂,以及通過對“畫”與“景”的剪接來凸顯“千里江山”等,這些別出心裁的內容在電影技巧和現代科技的賦能下,產生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學效果,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云游其中的觀賞體驗。影片一方面復原了“青綠山水”的審美意境,另一方面糅合了不同藝術媒介的自身特質和獨特魅力,將靜態繪畫演變為動態舞蹈和運動影像,實現跨媒介創作的敘事創新。


如果說,跨媒介創作昭顯了藝術創作的創新,那么跨時空敘事則強調了文化傳統的綿延傳承。影片在敘事表意上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當代文物研究員在畫作即將展出之際潛心鉆研,作為展卷人的他神奇地與畫師希孟產生了跨時空交集——或細致觀察希孟如何忘我創作,或與希孟凝眸對視、無聲對話。如此一來,敘事表意的主旨不再是一幅名畫的靜態展呈,而是對名畫創作過程及流傳歷程的動態細描,這就讓國寶文物的價值與當代大眾的情感產生了緊密連接,由此映現的文化內涵也得以拓展和升華。


在當代時空中,文博領域的青年一代致力于文物保護和修復。同樣的“用心”和“傾情”,讓當代文物研究員與相隔千年的希孟心靈交匯、靈魂觸碰,彼此惺惺相惜。對希孟燃盡生命忘情潑墨的觀察,某種意義上構成了當代文物研究員孜孜不倦傳承文脈的一種精神內驅力,由此,天才畫師和國之工匠、藝術創作和文化承續之間形成了跨越時代的交流與共鳴。在互為鏡像的敘述結構中,《千里江山圖》不僅僅是一幅名畫、一個展品,其所蘊含的東方美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山河,走進當下時空,融入當代生活。


《只此青綠》嘗試舞蹈、戲劇、音樂、電影藝術的互滲互融,以跨媒介創作、跨時空對話的藝術手法實現藝術創新與文化賡續,彰顯藝術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通過圖繪江山之美、藝術之美、勞動之美來弘揚傳統價值、文化意義、時代精神,以文本再造、形態重構的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者:葉航,系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23日 15版)


畫江湖之不良帥
動作

畫江湖之不良

袁天罡的傳奇往事

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戰爭

大決戰之遼沈

遼沈戰役經典還原

大決戰之淮海戰役
歷史

大決戰之淮海

抗戰經典淮海戰役

絕地重生
劇情

絕地重生

真實再現歷史故事

免費
劇情

免費

當代青年創業故事

哪吒鬧海
冒險

哪吒鬧海

哪吒鬧海大戰龍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犍为县| 雷波县| 霍州市| 武宣县| 稻城县| 株洲县| 汝州市| 东海县| 敦煌市| 镇坪县| 垫江县| 峨边| 麻栗坡县| 鄱阳县| 河津市| 奇台县| 赞皇县| 梅州市| 辽阳市| 龙里县| 泰宁县| 青神县| 前郭尔| 沂水县| 剑河县| 娱乐| 荔浦县| 卓尼县| 宣化县| 江西省| 武城县| 凉城县| 绥芬河市| 永川市| 阜城县| 大洼县| 丰城市| 大冶市| 文山县| 松潘县| 贞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