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近年來,主旋律類型片屢獲票房佳績,叫好又叫座的佳作頻出,而這也為拓展主旋律電影創作的內涵和表現形態提出更大挑戰:如何在常規的革命敘事中,講出別具一格的故事、塑造高識別度的銀幕形象?
最近正在熱映的《孤星計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范本,電影在歷史認知、青春表達、敘事融合三個層面,均實現了“新形態”的構建,為革命題材影片開辟了新的可能性,讓觀眾在熟悉的歷史背景中感受到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
首先是歷史新形態。影片對上海這一城市空間進行了深刻的重塑,將其從傳統的影像符碼,轉聚為各種力量的歷史場域。從大學校園到工人碼頭,從報館到咖啡館,影片用青春重塑了上海的形象,呈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真實的、革命的上海,發掘了上海作為紅色城市的獨特面貌。通過對歷史邏輯的精準還原,《孤星計劃》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真實而又飽滿的紅色上海。這種歷史觀視角,為革命敘事帶來了新的角度。
其次是青春新形態。影片創新性地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為諜戰類型片賦予更多青春元素。這種“青春+革命”的敘事模式,不僅讓觀眾感受到革命者的熱血與堅定,也通過年輕人群像的塑造突出了集體力量的意義。
這樣一部以青年學生群像為主體的諜戰故事,向不同時代的青年同路人致敬,體現出不同年代的青年人對于革命、信仰的探索,展現了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勇氣與擔當,為主旋律電影注入了新的價值追求。
最后,是主旋律敘事的新形態。《孤星計劃》大膽創新,成功將諜戰、青春與革命敘事融合,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主旋律類型片模式。
影片避免了公式化與概念化的弊端,通過豐富的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實現了類型化敘事的新格局,不僅突破了傳統主旋律電影“說教式”的表達,更通過對視覺語言的精心打磨,為影片注入了鮮明的藝術張力。可以說,影片在熟悉的諜戰程式中做出了新的形態,在思想內容、影像經驗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
電影《孤星計劃》不僅達到了思想深度與藝術表達的高度統一,還為拓展主旋律電影的表現形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范式,其所代表的制作水平、創作理念和對主旋律、類型化的開掘,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這部影片的成功,無疑為此類題材電影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總結創作經驗,努力推廣拓展,相信會為解決當下電影創作和產品市場供給難題,提供嶄新的思路與啟迪。(作者:鄧光輝,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