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訊 4月18日,電影《不說話的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主創團隊、專家學者及多家媒體代表到場參會,共同圍繞電影《不說話的愛》的創投理念、藝術手法與現實意義等方面,探討電影的市場價值和創作新思路。
電影《不說話的愛》改編自導演沙漠此前在綜藝節目上創作的同名短片,他和編劇付丹迪在此基礎上創作出了這部長篇作品。該片更是兩人繼《我想和你在一起》后的第二次合作。
令現場不少專家驚喜的是,兩位均是90后創作者。談到這次創作中如何平衡聽人和聾人之間的感受,導演沙漠以電影中的臺詞“聾人在見到你的第一眼就會對你微笑”為點,“精準還原了我對聾人群體的真實感受。這也讓我更加堅定了拍這部電影的意義,我希望借影片展現人的尊嚴,以及構建平等社會的重要性。”
編劇付丹迪坦言創作過程中,因為和導演主創經歷了近三年的采風,并通過上手語課,“才給我創作的底氣。”在創作中,做到不曲解、不俯視,更不奇觀化聾人的生活。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道新高度肯定了影片的公益性,“我覺得影片的公益性強于故事性和娛樂性。不僅不僅能夠通過編導的誠意呈現出來,而且還能夠產生這么高的影響力。”同時,他從角色的反轉、劇作首尾呼應和片尾字幕的誠意在內三點要素,探討了影片在市場上成功的關鍵。
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侯克明則從中國影史過往成功的案例上來總結,“這種真善美的東西一定融入血液,拿出能給社會帶來正能量的東西來推動市場,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來研究,希望這代年輕導演繼續在這個方向上努力,這樣中國電影才有前途。”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張衛則對兩位90后創作者在創新和傳承上表示了看法,“影片讓我們看到了聾人的心理世界,看到了他們見人先笑的善良本性,呼吁公眾社會關愛聾人。要求所有人平等,聾人世界和聽人世界的平等,普通人和殘障人的平視,這種是很現代性的一種觀念,他們在主題的把握上,傳統和現代都具有了。”
而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秘書長王紅衛則從原創劇本的角度,表達了沙漠在創作上的特殊意義,“選擇市場化的道路,其實給青年導演帶來的困難很大,沙漠導演扛住了這個挑戰,其實才是真正的中國電影未來,無論是導演力量,還是高質量影片的產量,這才是最需要的人才。”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