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電影《戴假發的人》即將上映,受到不少人的關注。
影片講述了已經名聲在外的公益律師孟中(黃曉明 飾),在調查少女猥褻案的過程中,被一名叫魏嫻(王影璐 飾)的女孩喚醒了他20年前一個雨夜的罪惡記憶。
有的人會因為黃曉明為戲暴瘦而好奇,更多影迷則因為導演董越,以及他前作《暴雪將至》。
劇情里往事對當下的影響,與這部電影關注度的來源形成了某種互文。
我們把時間回到2017年,一位新人導演董越帶著作品《暴雪將至》入圍東京國際電影節,不僅拿下當年的藝術貢獻獎,男主角段奕宏更是憑借該片問鼎“影帝”。影片后續席卷了不少國內影節,拿下了中國電影金雞獎在內的多個最佳導演提名認可,可謂風光無限。次年,影片在法國上映之后,法國不少評論家對其作者表達給予高度認可,更是以14萬的觀影人次,成為華語片2018年的法國票房冠軍。
但遺憾的是,影片在國內的票房并不理想。藝術電影和商業類型的討論也頻繁出現在董越后期的不少采訪中。誠然,對于一個從電影節發家的導演而言,這始終是難以繞開的話題。
創作《戴假發的人》過程中,董越率先直面這一問題。影片經歷了補拍、修改,較最初的版本有很大不同。做客1905電影網《對話》欄目,他直言,“原來故事的節奏沒目前這版好,沒那么商業,我會盡力考慮方方面面的訴求,尤其對市場因素的意見,我會做一些消化和調整。”
導演董越
很多人時常會忽略,《戴假發的人》只是董越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對于這位新人導演而言,仍有很多的可能而言。
01.
影片靈感來自董越聽別人分享的一段經歷。
那個人和他年齡相仿,董越聽后也被這段往事所觸動:“他在最絕望、最悲憤那段日子里的行為、心理狀態,我都都深有體會。”
于是,他決定創作這個劇本,在其中或多或少融入了一些屬于董越的影子。
“戴假發的人”,英文名“the wig(假發)”。
雖然海報上孟中的形象是典型中年男子那種高發際線,但隨著影片的發展,觀眾能發現“假發”并不屬于他,反而像追隨著他的心魔。
在前期看片過程中,很多人看完會覺得孟中這個角色很有層次,甚至有些夸張。但戲劇創作總有超出現實的部分,在董越看來,角色的底色是基于他對現實中人的觀察,“是真實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去探究某一個人曾經不堪的過去,“可以在電影里擴展這種想象,放大這種揣摩和猜測。”
人物的立體來源于周邊其他人物的行為多樣。董越偏愛創作中,對單一人物進行追根溯源的方式。譬如孟中父親,則對孟中整個人物起到關鍵因素,“其實跟片子每個人的家族史的經歷有關,這同樣是我一直想探究的東西。”
不止孟中和孟中父親的關系,魏嫻生活中父親的缺席、趙四(陳傳凱 飾)父親對他的溺愛,甚至是黃芬(黃璐 飾)和女兒的關系,“暗含了家族的創傷經驗,更是引申出整個歷史變遷。”
歷史變遷看似是宏大敘事,但并非如此,“我只是就我的認知去呈現最真實的人。”董越喜歡觀察身邊的人,“我知道他們都經歷過什么,只是現實中,大家都是在扮演一種社會角色,沒辦法完全呈現豐滿的一面。”
在寫劇本的時候,董越就很有信心,不管是明星演員,還是素人演員,“這個角色基本上會是他從業以來最好的表現之一。”
黃曉明非常喜歡《暴雪將至》,在得知董越完成新作劇本之后,就輾轉通過朋友聯系上了對方,希望爭取出演“孟中”一角。
董越選角有一個要求,希望演員是真的愛這個角色,愿意為這個角色付出,而不是礙于情面,勉強答應。
于是,兩人達成了合作。黃曉明為此減重26斤,從內到外做出了不少突破。成片出爐之后,黃曉明的孟中也達成了董越的預期,“是這位演員最好的表演之一。”
02.
《戴假發的人》自官宣以來備受關注,但誰料想,一晃就4年。
影片中間經歷了一輪較大的調整,大家從各種維度考慮,最后決定在原有的人物故事線上,加入了一條全新的故事線。
創作中,董越用了兩種明顯的視效風格將其進行區隔,一種霓虹燈風格的渲染下,孟中宛如置身夢魘之中;另一種則偏向自然光,把故事的現實質感做得更強烈,“風格肯定會有一些變化,跟他們生活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只是不管風格如何改變,對于董越而言,“故事內在核心沒有變,只是希望讓這個故事看起來更接近受眾的理解。”
這種改變之外,董越在創作中,也有一些特別的堅持。
這次電影除了孟中的旁白之外,同時還引入了趙四的旁白,更是讓后者——有些反派氣質的角色在沒有出場時,就率先發聲,如同一個旁觀者一般敘述故事的來龍去脈。
趙四是董越在電影里非常偏愛的角色之一,非常希望加深對這個角色的描寫,但故事調整之后,戲量很難支撐這個角色,反而變得非常臉譜化。突然有一天,董越冒出了一個想法,似乎很少有電影里讓反派先說話,為什么不嘗試一下呢?
于是,他以趙四的視角寫了旁白,“幾乎表露了他心里的欲望、糾結,乃至絕望。”當兩個旁白音軌放在一起嘗試之后,“效果真的還挺有意思的。”
董越清楚這種敘事方式必然不是大眾的訴求。
“大眾訴求往往希望用非常通俗和直白的方式呈現。”只是在他個人的創作風格中,“話說三分,好的電影應該是每一句臺詞背后都有特別的深意,甚至包括看似一些不起眼的過場戲。”這種反復琢磨,反而會是董越創作的樂趣。
03.
創作的樂趣和觀眾的偏好,對于新人導演而言,始終是需要不斷試探摸索。
往往三部長片作品才能真正證明一名導演的水準,《戴假發的人》是董越的第二部電影長片。只是相對很多導演而言,董越非常幸運,首作《暴雪將至》就獲得了各種成功。
從最初學電影,到做電影,董越父母起初都不支持,覺得那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職業。他自己也清楚,導演的成材率非常低,“我也不敢說未來做什么,甚至在做《暴雪將至》的時候,我都只是覺得,這個電影可以成為我進入這個行業的敲門磚,去影視公司做文學策劃,或者制片。”
萬萬沒想到,《暴雪將至》在法國市場獲得了特別的禮遇,“一切都始料未及。”
那時候,董越給自己一個要求,“不能輕易去拍純粹迎合市場的電影,電影里應該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是有一些破壞套路的東西。”
“我想試探一下自己到底能做一個什么樣的片子。”董越也知道,第一部電影在創作中,會有一些迷影趣味的傾向,會被影迷致敬一些其他片子,“《戴假發的人》不管是創作本身,還是市場考量,其實都走得會 比前作更遠一些。”
至于未來的第三部,董越已經完成了劇本。
“第三部影片會用一種非常樸素的講故事方式,但探討的問題會非常尖銳,更考驗劇作能力。”董越比較肯定的是,未來這一部會是一部小制作,甚至嘗試和一些素人演員合作,“對我來說,會是某種意義上的突破。”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