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暌違六年重返大銀幕的哪吒,即將與2025年春節檔與觀眾見面!
截至發稿前,《哪吒之魔童鬧海》在貓眼專業版上有超63.2萬人想看,位居2025年春節檔上映影片的第二名。
遙想六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黑馬姿態亮相暑期檔,最終斬獲50.35億的票房成績,位居中國內地影史票房第4位。
過硬的作品質量和打破影史紀錄的高票房,使得觀眾們逐漸接受了煙熏妝、丸子頭、笑起來壞壞的哪吒形象。
但追溯回《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前,觀眾對導演餃子呈現的哪吒形象并不買賬,許多評論指責哪吒形象太過于顛覆,認為哥特裝、面部猙獰的哪吒太丑了。
與哪吒有類似遭遇的影片不在少數,2023年春節檔和暑期檔分別上映的《深海》和《長安三萬里》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但影片的角色造型都被部分觀眾批評丑。
《雄獅少年》系列因其寫實畫風被指“瞇瞇眼”造型有地域歧視,負面輿論的持續發酵導致該片后續票房表現低迷。
對人物造型“丑”的批評,反映出觀眾對角色“美型”的要求。為什么觀眾對國產動畫電影的角色造型愈發的苛刻,這深深困擾著動畫創作者們。
為了能夠更好的探討這個現象的成因,我們請到了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的陸嘉寧副教授來一起聊了聊。
觀眾為何追求動畫角色“美型”?
追求動畫角色“美型”,突出體現在三維動畫當中。
陸嘉寧副教授提到觀眾在欣賞二維動畫作品時,有既往觀看經驗和美術常識作為基礎,一般能夠意識到二維平面漫畫自有一套不同的語法,可以對生活中人物形象進行大幅度變形。
比如說國內二維動畫電影如《大護法》《大世界》等,人物高矮胖瘦、眉眼比例或夸張或寫實,不符合我們印象中最流行的二次元審美——“撕漫”意義上的“美型”要求,但觀眾當時也沒有激烈反映這有什么問題。
對于三維的作品,尤其因為其更接近人們在生活中的視覺印象,所以這時觀眾就會尤為注重角色和場景的現實感。
以《雄獅少年2》為例,陸嘉寧副教授非常佩服主創團隊,相對《雄獅少年1》,續作中的“現實題材+搏擊元素”在劇作方面很像真人作品,除了少數畫龍點睛的超現實段落,主體劇情相對不足以凸顯動畫媒介的優勢,但是創作者們卻選擇以動畫方式來呈現,這是很有挑戰的。
陸嘉寧副教授指出,作為“功夫動畫”,目前呈現出的效果還不足以與真人功夫片有巨大的美學區分,包括片中很多文戲對現實生活的偏寫實描繪,動畫媒介的特殊美學屬性尚未被充分調動,不夠夸張和非寫實化。以致于觀眾更傾向于從現實人類肢體、五官比例方面挑剔角色造型美丑。
追溯三維動畫領域觀眾對角色“美型”的觀念形成,有學者提出最早這樣的創作趨勢,可能是受到了舶來的泛二次元審美的影響。
在一篇本土三維動畫電影相關的研究中,作者提到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三維動畫技術在吸收和沿用歐美游戲的基礎上進行寫實性建模技術和環境渲染。
面對日本先后以手冢治蟲、宮崎駿等大師為領袖翹楚的原畫技術和美國迪士尼手繪二維動畫的優勢地位,我國動畫在二維技術上存在明顯的短板,所以轉而推廣技術起點更平等的三維動畫。
工業化的泛二次元產品不僅包含動畫,也包含游戲,甚至后者對當代青年觀眾審美影響更加突出。
在游戲領域,許多知名的“美型”角色有強大的影響力,粉絲眾多,諸如《生化危機》中的吉爾和克里斯、《最終幻想VII》中的愛麗絲、克勞德等等,這些角色都影響了后續三維動畫創作者對市場審美趣味的把握。
隨著技術的不斷精進,國內三維動畫市場開始出現諸如《秦時明月》、《畫江湖之不良人》、《斗破蒼穹》等明顯受到游戲三維技術的理念和審美影響的作品。
雖然建模技術精進讓三維動畫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對于人物造型建模工業感“美型”的審美傾向,卻鮮少有嘗試創新。這也就導致多年來在三維動畫領域,大眼睛、尖下巴、網紅臉成為了某種標配,這自然讓觀眾對三維角色的審美趣味變得愈發單一。
三維動畫的“美型”審美,在國產動畫電影從低齡化向年輕化、全年齡的內容轉型中,也開始成為觀眾評判角色造型的標準。
早年間的國產動畫電影,因為主要面向的是低年齡的兒童觀眾,所以在人物塑造上往往呈現出簡單的善惡對立,同時受制于技術,人物造型一方面比較臉譜化,一眼即知善惡,另一方面常用動物角色,動物擬人類型的動畫較為常見。
比較典型的如《喜羊羊與灰太狼》中對于羊善狼壞的二元對立,青青草原的羊同伴們也都有對應其性格特征的典型外觀造型。
這一階段的國產動畫電影,尚未出現對角色五官、身材比例要盡量“美型”的追求,兒童角色的童稚可愛感和成年角色的個性化特色仍是首要考慮要素。
2015年上映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以9.56億的傲人成績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田曉鵬導演對經典的西游故事進行了全新的演繹,孫悟空一副厭世的中年人模樣,過去成熟穩重的唐僧成了七歲的孫悟空迷弟江流兒。
雖然這個故事是“全年齡向”的,但從人物造型上來看,孫悟空是半人半動物的存在,江流兒是幼童,人物造型以可愛或有趣作為框架性要求,“美型”并沒有被提上日程。
2019年年初上映的《白蛇:緣起》,情節上許宣和小白的大談情愛,甚至還有吻戲,人物造型則參考過往仙俠、古偶劇中的俊男靚女,將風靡于年輕人群體中的“國風二次元”網紅美拍風格融入角色設計中,創造出了小白、小青的大眼睛、尖下巴的網紅“美型”形象。
《白蛇:緣起》最終斬獲了4.68億的票房成績,創下追光動畫當時最高票房記錄,該片從故事到角色造型的“全年齡化”嘗試在市場層面的成功,為后續的中國動畫電影探出了一條可行的創作道路。
對于“美型”的追求在動畫電影開始追求“全年齡化”道路上,似乎成為了一種標配,諸如追光動畫后續的新神榜系列、去年上映的《小倩》都是“高顏值”的角色造型。
陸嘉寧副教授指出大家現在對美的標準變成了一種二元的觀念,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當大眾習慣將“網紅臉”視為日常約定俗成的審美模型,便會對差異性的審美對象產生“黨同伐異”的心理。
與《白蛇:緣起》同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因為哪吒是頑劣的小孩子形象,仍以“可愛+有趣”創作原則為先,導演餃子和團隊在創作中雖然有意將哪吒做“丑”以實現個性化的“可愛+有趣”效果,但片中變身后的哪吒、敖丙、李靖夫婦等角色依然是“美型”的。
即便如此,《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上映初期依然遭受了諸多對哪吒造型丑的指責,可見“美型”的動畫角色形象,已經開始影響觀眾對角色審美的判斷。
部分觀眾對“美型”的單一審美的追求,讓希望在角色造型方面嘗試差異化審美的《雄獅少年》《深海》《長安三萬里》等片,都被扣上了“角色形象丑”的帽子。
為什么要對角色“美型”祛魅?
陸嘉寧副教授提到同質化的對于美的追求,恰恰是美的喪失。
對此,陸嘉寧副教授舉了一個例子。大畫家黃永玉曾為癸卯年特種郵票作畫,畫了一只看上去“齜牙咧嘴”的藍兔子,遭到一些網友批評。但畫如其人,這只藍兔固然不是軟萌可愛的風格,但恰恰有種像畫家本人一般的瀟灑氣度,一派天真爛漫,張揚個性,不畏世俗。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就在于對獨特性的推崇,當代插畫、動漫產業化之后通過工業化的“美型”審美提高了效率,但不該成為唯一的審美標準。
對于藝術創作,不能只看呈現出的表象,得看創作者是在什么語境下去表達和創作,以及希望傳遞給觀眾些什么,這是很重要的。
陸嘉寧副教授分享提到法國女導演瑟琳·席安瑪作為編劇的特色動畫片《西葫蘆的生活》,角色都是“土豆腦袋”“白眼仁兒大黑眼仁兒小”的小孩子,又比如法國動畫《瘋狂約會美麗都》中的身材奇特的老人們,這些動畫不太符合全世界觀眾對法國的印象——時尚優雅、帥哥美女成群。但主創們就是要有意通過漫畫感的角色造型去強化故事中的荒誕喜感和諷刺夸張,如果這個時候去糾結法國人不長這樣,相較創作者的意圖是南轅北轍。
同樣的,以《深海》和《雄獅少年》系列為例,《深海》呈現深海世界的一切,很多場景和角色看起來暗黑、森然,但這些是女主參宿在患有“抑郁癥”前提下的幻想,模擬的是此類患者恐慌發作時的內心世界,這糟糕的心理體驗本來就不是美好的,希望觀眾對人物感同身受便要如此塑造。
《雄獅少年》系列講述就是普通草根少年的打工經歷,角色不是“高富帥”“白富美”“金手指”那種類型,不是《全職高手》中的葉修或《斗羅大陸》中的唐三,阿娟的面相看起來有點提不起精神,可憐兮兮很喪的模樣正符合這個角色,而真正的亮點在于要讓這樣一個開篇時懦弱的少年振作起來,讓大家看到他的精神勝利。
陸嘉寧副教授認為如果僅僅批量生產單一的美型角色,打安全牌不去嘗試更富有個性化審美的設計,這客觀上將助長在當下已然愈演愈烈的美型審美霸權,給觀眾造成一種印象,只有特定的五官比例、身材比例才是美的,甚至恨不得用尺子來一寸寸衡量。
這不僅會讓人喪失鮮活的審美感知力,還會對生活中的真人審美造成反噬,比如對“芭比臉”“直角肩”“A4腰”的過分追求,這樣的審美霸權將是很可怕的。
或許是意識到自家電影中的角色陷入了單一的對于“美型”的創作,追光動畫在《長安三萬里》中主動踏出舒適圈,以“還原歷史”為創作的最高宗旨,以唐俑形象為視覺參考,創作了區別于以往“美型”角色的人物形象。
雖然上映后《長安三萬里》被部分觀眾批評角色身材比例失衡,李白造型丑等...但主創在回應中強調角色身材的上長下短,是在搜集了大量資料后做出的選擇。因為當時的唐朝人崇尚孔武有力,過長的上半身被認為是雄壯和美的,這是對歷史的尊重和敬畏。
談到未來的動畫電影創作,陸嘉寧副教授認為觀眾應該對動畫電影中的角色形象更寬容,不要脫離故事去評判角色的造型美丑。
每個人固然可以有自己的審美,但在當今互聯網上,一些偏激聲音會被盲目放大,如果一味用情緒化的言語去帶節奏,對于中國電影的獨創性可能產生(甚至已經產生了)非常大的傷害,市場壓力可能會導致創作者們都傾向于保守的審美,以工業化的同質感做造型設計四平八穩的作品,何況這樣做往往很高效。
呼喚“多元”,提倡對國產動畫電影造型持更多包容,這并不是對當下泛二次元內容產業“美型”風尚的完全否定,而是要允許差異化的形象存在。
國漫崛起,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只有當我們擁有更豐富多樣的故事題材、類型、人物設計,才能讓國漫真正發揚光大。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