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生若如初見》:年代質感 史詩格局
《人生若如初見》是近年來少見的一部有年代質感、史詩格局的電視劇。該劇以20世紀初庚子之變后風云滾滾的神州大地為時空背景,用出身清宗室的梁鄉,革命志士楊凱之、吳天白,覺醒女性謝菽紅等一群青年人的友誼、夢想和奮斗,一方面呈現了一代青年的熱血青春,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大時代個體的不同命運走向。
故事發生在那個決定著中國前途命運的世紀之交。各種內外勢力相互博弈、糾纏,一群青年人猝不及防地被投入這個歷史大舞臺。全劇一開始,年僅17歲的清宗室青年梁鄉與青年革命志士楊凱之刑場相遇,惺惺相惜。隨后五個具有不同家庭背景、懷揣不同救國理念的青年人,在腐朽的大清國風雨飄搖的背景下,成為中國最早一批赴日本士官學校留學深造的學生。異國他鄉的不期而遇使這群年輕人宿命相連。
這時的中國,正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保皇、洋務、立憲、革命,各種思潮紛至沓來。這群青年人在情感上相濡以沫、兄弟情深,但在道路選擇上卻大相徑庭、水火不容。這種亦敵亦友的關系,構成了全劇時代與個人之間的沖突,情與理、義與利、信念與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將這群青年人的命運與大時代的背景融為一體。
楊凱之用飛蛾撲火般的“慷慨赴死”昭示了中華必強的未來道路;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梁鄉則以舊時代“殉道者”的命運,表明“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歷史走勢;“賣身投靠”的李人駿則代表了一群茍且偷生的所謂“識時務者”……在大時代的滾滾洪流中,歷史才是真正的導演,而每個人都像是沒有讀過劇本的演員。歷史大幕沒有落下時,這些演員甚至都分不清自己是悲劇還是喜劇角色。每個人都在盡心竭力地塑造著自己的角色,但并不知道故事的結局。
《人生若如初見》包括“留洋篇”“歸國篇”“前路篇”三個篇章,以三幕式結構搭建起敘事框架,構建起逐步推高、層層遞進的劇情脈絡。全劇在呈現青年人命運的同時,也將大時代的大事件串聯起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等大事件,都在劇中得到了展示。《人生若如初見》無論從時間順承抑或是思潮交匯,都可以看作是《覺醒年代》的前傳,觀眾能夠從影視作品中深刻認識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客觀局限性與不徹底性,也將明白只有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救中國的歷史必然趨勢。
《人生若如初見》制作上的精良,體現為年代質感與審美情調的融合。其中既有宏大的歷史場面,也有精細的生活細節。劇作堅持精品化的制作路線,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參考歷史照片,邀請專家作為歷史顧問,并通過服裝、道具、美術、置景等多個部門工種的配合,共同營造出劇集的歷史氛圍與視聽美感。
劇集開始,從梁母對旗人禮儀的展示,可以看出該劇的良苦用心。劇中的一街一景、一影一物、亭臺樓閣,都讓時代背景若隱若現地出現在故事中。在服裝上,晚清官員的服裝制式都講究與適用場合對應。在攝影方面,作品重視鏡頭運動的節奏和流動,將環境與表演生動地組合在一起,完成了故事性、戲劇性與歷史感、史詩感的統一。
看罷全劇,我們一方面慶幸于那個“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的舊時代已經終結,感慨那些在百年前的時代轉角有心救國、無力回天的青年人漸漸離我們遠去,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會對新中國、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更多期許。(作者:尹鴻,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8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