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 2024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為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國電影報道》特別策劃了十年“新”路系列訪談節目,邀請代表性影人講述在創作中對文化思想的理解和體悟,以及對各自十年“心路”的回顧和總結。今天帶來分享的是著名監制、導演黃建新。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近十年來,在一系列新主流電影的創作過程中,從取材到表現形式,黃建新始終將自己的藝術理念和中華文化基因緊密結合。
黃建新表示,不管拍歷史電影還是拍科幻電影,關照的都是作者所感受到的東西。不管講過去的故事還是未來的故事,其實都是在講人的感受,對世界的感受,對人性的感受,對美的感受,對自然的感受,對真理追求的感受。
“文化超過兩千年就已進入遺傳,在這種宏大的歷史文化基礎上,我們要找到對未來前進有益的內容,把中國的歷史演進看成中國人逐漸強大、文化逐漸成長的過程,只有這樣,才可以把電影做得觀眾又愛看,又有歷史價值。”
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在擔任“長津湖”系列的監制、《我和我的祖國》的制片人時,黃建新尤其重視人民性在電影創作中的體現。
在他看來,人民性的問題很重要。《長津湖》里,7連161個人到了戰場上,只回來了1個人,其中160個人都犧牲了,看到這些為維護國家的年輕人的生命價值,觀眾就共情了。
他直言全世界發達國家的電影都是以國家主流價值觀為主體,但電影同時也是百花齊放的,有很多題材可以跟觀眾進行共鳴。電影市場將來面對的是“00后”這批觀眾,如何打動觀眾成為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比如《我和我的祖國》,老百姓看完就特親切”。
文藝創作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更值得電影工作者深思。
黃建新表示,電影是由技術產生,每一次技術都促進了電影的極大發展。掌握新技術其實是發展電影的必要條件,我們得擁抱它,不擁抱它,它就把你淘汰了。“電影人得好好學習,一方面要知道為誰拍電影,一方面要知道怎么才能拍得更好,拍得更有意思,電影永遠是挑戰,電影人永遠得學習”。
[1905電影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分享到: